本報6月26日綜合消息 習近平總書記6月24日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和兩院院士大會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連日來在全國教育系統(tǒng)持續(xù)引發(fā)強烈反響。
廣大教育工作者表示,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戰(zhàn)略目標,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多教育力量。
聚力育人,筑牢創(chuàng)新之基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廣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奮斗方向。”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表示,當前,上海交通大學正在打造體系化、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平臺,不斷提高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自主培養(yǎng)質量,努力為黨和人民事業(yè)源源不斷輸送科技創(chuàng)新后備力量,力爭形成高水平、標志性、有影響力的成果,為加快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我們將在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和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等方面持續(xù)改革,為建設科技強國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多智慧。”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丁奎嶺說。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再一次吹響了向著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目標奮進的沖鋒號,為處于教育、科技、人才集中交匯點的高校進一步明確了辦學前進方向、注入了發(fā)展強大動力。”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業(yè)大學校長聶祚仁表示,北京工業(yè)大學將深入學習貫徹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充分發(fā)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國家戰(zhàn)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作用,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不斷推動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努力培養(yǎng)造就更多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創(chuàng)新型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深入發(fā)展,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fā)展格局。”東北林業(yè)大學校長宋文龍說,“我們要引導教師自覺把學術追求融入建設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yè),以科技創(chuàng)新培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新動能。”
胸懷家國,勇攀科技高峰
6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站上了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年過花甲的他,用一個個重量級科學發(fā)現,助力我國量子科學研究躋身世界第一梯隊。薛其坤課題組成員、南科大物理系副教授孫煜杰表示,我國經過多年發(fā)展,已走向世界科學技術的前沿,“我們要向薛其坤等科學家學習,勇攀科技高峰,使我國的科技真正走向全面領先”。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做好新時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認真貫徹落實。從校長薛其坤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了努力探索、堅韌不拔的科學家精神。”南科大黨委書記姜虹表示,薛其坤為自己的中國科學家身份由衷地感到驕傲,南科大在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目標中,也始終將“家國情懷”置于首位。
“有幸見證了國家科學技術自立自強的非凡歷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要講話給了大家莫大的鼓舞,使大家進一步深刻理解和領會到‘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zhàn)略性支撐。”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萬斌說。由張萬斌領銜的“基于角度調控和協(xié)同促進策略的不對稱催化方法學研究”項目獲得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余睿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自己更加堅定信念,以后將繼續(xù)以飽滿的熱情把個人的學術追求與服務國家發(fā)展、建設科技強國緊密結合,堅持不懈。
銳意進取,錨定時代坐標
習近平總書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頒發(fā)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激勵著武大科技工作者銳意進取、追求卓越,自覺把學術追求融入建設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yè)。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黃泰巖說:“新征程上,武漢大學將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表示:“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面臨的形勢與挑戰(zhàn),我們要不斷提高政治站位,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為根本遵循,自覺擔負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責任,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勇攀科學高峰,積極參與國家戰(zhàn)略科技力量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戰(zhàn)略目標,深刻回答了科技強國是什么、怎樣建成科技強國等重大問題,為我們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天津大學教授、國家分布式能源與微電網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常務副主任劉艷麗表示,“我們將面向‘雙碳’和‘新型電力系統(tǒng)’重大能源戰(zhàn)略,聚焦‘電力—信息’前沿交叉領域,為新質生產力發(fā)展培育新動能,在支撐世界科技強國建設中展現更大作為。”
(統(tǒng)稿:本報記者 鄭亞博 采寫:本報記者 任朝霞 施劍松 曹曦 劉盾 程墨 陳欣然 通訊員 曾昱雯 趙冀帆)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27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kevinchanpho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