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先鋒重大典型報道
在湖南,有這樣一堂大思政課。
這是一堂由湖南省委、省政府主導統(tǒng)籌,全省十余個部門和單位參與,舉全省之力打造而成的大思政課。
這是一堂將課堂搬進毛澤東同志故里韶山,全省中小學生全員參與,實現(xiàn)紅色研學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的大思政課。
這是一堂現(xiàn)實與歷史深度結合,將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已經(jīng)書寫和正在書寫的時代篇章作為最鮮活、最生動“教材”的大思政課。
這堂大思政課就是“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學生紅色研學。
2023年4月以來,湖南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大力開展“我的韶山行”中小學生紅色研學,辦好“移動思政課”,并以此帶動引領全省紅色教育、紅色研學蓬勃開展,積極探索大思政課的“湖南實踐”。
截至2023年12月底,湖南已先后組織107批次94546名學生赴韶山接受紅色教育,持續(xù)把“紅色種子”撒播到廣大青少年心中,取得學生受教、家長滿意、社會好評的效果。
一堂舉全省之力打造的大思政課
韶山,是“紅太陽升起的地方”。
這里見證了一代偉人毛澤東出生成長、求學求索、革命實踐的光輝歷程,孕育出“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壯志豪情。
2023年3月15日,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履新的第一站就是韶山。
“來韶山的學生多不多?”“孩子們收獲怎么樣?”沈曉明詢問了相關情況后,當即提出:“組織全省中小學生在讀大學前到韶山研學實踐,讓韶山這塊紅色圣地‘活’起來,在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很快,湖南全面啟動“我的韶山行”中小學紅色研學,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全省中小學生分批前往紅色圣地參觀研學。
湖南省委專門安排一名省委常委牽頭韶山紅色研學工作,研究解決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省委宣傳部牽頭,省教育廳、公安廳、財政廳、交通運輸廳、文旅廳、韶山管理局以及湘潭市委、市政府和韶山市委、市政府等13個部門與單位齊抓共管。湖南省教育廳多次組織各相關部門召開專題會議,制訂《“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學生紅色研學實施方案》……
同時,湖南更是拿出“真金白銀”來推動此次紅色研學,堅持“不讓學生出一分錢”,明確紅色場館和教學資源不得收取任何費用,相關交通、食宿機構不得以營利為目的創(chuàng)收,所有費用由省、市、縣三級財政承擔。
為了這樣一堂課能順利實施,無數(shù)人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湘潭市是此次紅色研學試點市,負責為全省“打樣”,為此,市委領導多次主持召開專題會議進行工作部署。湘潭市教育局成立專班,負責組織實施全市中小學生紅色研學活動,并開發(fā)了專門的思政課程。
韶山市抽調(diào)精干力量組建工作專班,制定地接服務方案,按照“對接常態(tài)化、流程標準化、服務精細化、隊伍專業(yè)化、安全規(guī)范化”要求,強化餐飲、住宿、醫(yī)療等方面保障。
“自啟動試點以來,我們每晚召開復盤會議,全面梳理問題和短板,研究制定相應措施。”湘潭市教育局黨委委員、總督學謝忠平說。
學生住哪,是個關鍵問題。
對這個問題,湖南省教育廳專門安排2000多萬元,將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名的韶山學校(老校區(qū))改造成韶山學校思政教育實踐營地,新增床位能同時滿足1000名學生的學習生活需求。
全省中小學生都要來,安全是頭等大事。
湖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黃智勇告訴記者,為確保學生的安全,全省各地交警、交通運輸、高速公路管理等部門都會提前收到一份精確到分鐘的行程表,大家根據(jù)時間節(jié)點無縫對接,全程接力護航。
不僅如此,市、縣、校三級均成立工作專班,做到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統(tǒng)籌安排管理人員、帶班教師、隨車安全員、隨團校醫(yī)等人員,全過程、全方位、全環(huán)節(jié)抓好活動組織實施和學生安全保障。
“從學校出發(fā)到抵達韶山,我們一路都有交警護送,全程還有帶班教師、隨車安全員、隨團校醫(yī)共同守護,真是滿滿的安全感,更覺這趟旅程非常神圣。”邵陽縣二中高一學生蒲俊鋒說。
韶山游人如織,如何將旅游和研學人群合理分流,也是一個難題。
為讓學生能從容地參觀學習,韶山管理局設置了專門的研學時段,并通過預約等方式提前告知游客,將前來研學的學生與普通游客錯開,分批次分線路進入毛澤東同志故居、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等地。
目前,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生平展區(qū)、專題展區(qū)各設研學通道1個,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9點到12點可預約研學學生1000人。毛澤東同志故居設置研學時段,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5點到6點專門接待研學學生。
“研學優(yōu)先,是我們工作的原則。”湖南省韶山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鄧文一說。
在毛澤東廣場記者看到,研學的隊伍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紛紛為學生們讓道,許多游客站在一旁掏出手機為孩子們拍照留念與點贊。“少年強則國強,祝福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繁榮昌盛!”
一堂學思研一體的思政大課
紅色研學,底色是紅,關鍵在學。
如何切實保障教育作用,是紅色研學急需解決的問題。
“‘我的韶山行’是一次研學之旅,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課。”湖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夏智倫說,要把“紅色種子”播撒進廣大青少年心中,打造入腦入心的思政課程是關鍵,要切實將學思研、知信行貫徹研學全過程,將研學作為一堂行走的思政課一體化設計,破解游而不學的難題。
怎么設計?
2023年4月以來,湖南省教育廳先后10余次組織近百名省內(nèi)外思政課專家,精心構建了一套全流程的思政課程。
“整個課程把繼承發(fā)揚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革命精神和崇高風范作為鮮明主題,突出現(xiàn)實與歷史深度結合,將億萬中國人民已經(jīng)書寫和正在書寫的時代篇章作為最鮮活、最生動的‘教材’。”湖南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劉靜說。
他介紹,這套思政課程旨在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厚植愛國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課程設計分研前、研中、研后三大部分,有預習、有課堂、有拓展。課程充分利用毛澤東廣場、毛澤東同志故居、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韶山學校等紅色資源,將詩詞、思政、音樂、實踐、科普、作文、討論等元素融為一體,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
每一堂課都堪稱“金課”。
1月2日至3日,記者跟隨湖南華容縣第一中學893名高一學生,從韶山學校到毛澤東廣場,再到毛澤東同志故居和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全程感受了這一堂精心設計的沉浸式行走思政課。
——毛澤東廣場青山環(huán)繞,莊嚴肅穆。舉行獻禮儀式時,湖南省韶山管理局的工作人員作為主持人,全程引導學生們舉行開班儀式。
在主持人引導下,學生們依次進行了整隊、合唱、宣誓、獻花等儀式。他們洪亮的歌聲久久在廣場上空、青山之間回響:“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chǎn)黨辛勞為民族……”
——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講解員選取了“73個補丁的睡衣”“毛岸英照片”“半書床”等一批具有代表性、感召力的文物、信件作為課本,打造了5堂精品微課,深情道來當年的故事。
學生們坐在小板凳上仔細聆聽,不時記著筆記。
面對“73個補丁的睡衣”,講解員毛玲問:“毛主席身居高位,但依然保持著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回到當下,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條件好了起來,那么同學們,我們還要保持勤儉節(jié)約這個美德嗎?”
“要!”一名男生大聲地回復了毛玲。
當學生們來到長征精神展覽板塊時,講解員龐鑫提出了問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在長征中,紅軍的年紀是多大嗎?”
“20多歲!”“25歲左右!”“不到30歲!”……早早了解過長征歷史的學生們紛紛回答。
“同學們說得都很對,紅軍師、團級干部的平均年齡是24歲,最先到達陜北的紅25軍平均年齡是17歲,和大家現(xiàn)在差不多。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隨后,龐鑫介紹了把青春和生命獻給家鄉(xiāng)脫貧事業(yè)的黃文秀、文昌航天發(fā)射場首個“95后”分系統(tǒng)女指揮員周承鈺等優(yōu)秀青年的故事,“偉大長征精神并不遙遠,我們現(xiàn)在仍能看到長征精神一直在迸發(fā)著時代光芒”。
……
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里的一個多小時,學生們走走停停,時而沉思,時而記著筆記,全身心投入這堂行走的思政課。
“實景化的課堂更容易激發(fā)學生們的思想共鳴。”韶山學校思政教育實踐營地負責人向燕介紹,“我的韶山行”注重于挖掘韶山文物、文獻、事跡、故事等紅色資源,打造多維度相結合的實景思政課程,每一堂課都起源于過去,卻立足于當下,歷史與現(xiàn)實深度結合,既能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又能引發(fā)學生們的深思。
實踐表明,行前行中行后的完整課程設計,專業(yè)教師全程陪伴的課程制度,多類型實景微課和思政大課相結合的豐富課程內(nèi)容,“我的韶山行”這堂行走的思政課讓研學不再枯燥,實現(xiàn)了“以研促學”,收到了顯著效果。
未來,湖南還將進一步創(chuàng)新形式,開設“詩詞思政課”“音樂思政課”“探究思政課”等,讓思政教育可視可觸,力爭把“我的韶山行”打造成為全國中小學生思政教育和紅色研學的“金字招牌”。
一堂播撒“紅色種子”的思政大課
“我的韶山行”以豐富的內(nèi)容、鮮活的形式,創(chuàng)新了中小學生紅色教育方式,解決了之前研而不學的問題,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在中小學生心中,有了一位更加生動立體的毛主席。
華容縣一中學生董汝慧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來韶山,然而,這次在韶山看到毛主席的讀書筆記、和朋友往來的書信,聽到毛主席送兒子毛岸英去戰(zhàn)場的故事、和妻子楊開慧的感人愛情故事,一個更加真實立體的偉人形象樹立在了心中。
“以前毛主席在我心中就像天空中的太陽,光輝閃耀,而現(xiàn)在毛主席還像冬天的暖爐,溫暖人心。”董汝慧說。
這樣的體會既是董汝慧個人的感受,也代表了全體研學學子共同的心聲。從他們在研學手冊上寫下的一句句研學感言中,可以更加明顯地感受到他們對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由衷且真摯的感情。
益陽市箴言中學學生譚陽睿寫道:“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應像毛主席一樣勇?lián)鷷r代大任,不顧艱難險阻,奮勇前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臨澧縣晟德學校學生蘇蓓蓓寫道:“毛主席的故事教會我,要多讀書、讀好書、精讀書、廣讀書。他立志要改變中國農(nóng)民的命運,改變中國落后的面貌,他成功做到了。我輩應當向他學習。”
……
“沒來韶山之前,同學們對毛主席的認識一般只停留在課本上,是比較模糊的。”向燕說,來到韶山之后,學生們發(fā)現(xiàn),原來,偉人的青春也和他們一樣迷茫過、奮斗過,“這種熟悉感一下拉近了偉人與學生內(nèi)心的距離,也讓偉人的形象變得更加親切與具體。正是這種轉(zhuǎn)變,給了學生無限的感動與力量”。
與感動隨之而來的,是“紅色種子”在學生的心中悄然埋下。
華容縣一中高一學生孫煒鍥出生于軍人家庭,從小就聽著外公講述毛主席的故事。在來韶山之前,他對抗美援朝戰(zhàn)爭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當身處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現(xiàn)場聽到毛岸英主動申請赴朝參戰(zhàn)并得到毛主席的大力支持時,聯(lián)想到毛岸英在這場戰(zhàn)爭中英勇犧牲的場景,孫煒鍥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觸動:“我心中種下的紅色火種瞬間爆發(fā),生根發(fā)芽了!”
如果說在這次研學中,那些微妙而深入的思政“小課”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間接地影響著學生心靈,那么精心策劃的思政大課《恰是風華正茂》則是一場集中、直接的紅色文化盛宴,它以磅礴的氣勢和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學生們深刻感受到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遠意義。
寧遠縣一中學生胡美玲在韶山了解了關于毛主席的點點滴滴,這讓她感覺毛主席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親切,毛主席的親人也仿佛就是自己的親人。他們在革命中遭受的苦難與毛主席對革命的執(zhí)著讓胡美玲本就沉重的心情再也控制不住,一顆顆滾燙的淚珠滴落,沾濕了正在記錄著毛主席光輝一生的筆記本。
很久很久,胡美玲的心情才得以平復,她翻開筆記本的后頁,寫下了一句送給祖國也送給自己的祝福:“愿中國興盛,無苦難,無不公;愿自己的人生也像毛主席一樣,勇往向前,無懼無畏!”
一路看、一路聽、一路思考,紅色精神力量的沖擊,在學生們的思想中激起了層層波瀾。
記者看到,在一張張“紅色研學綜合服務評價表”上,“內(nèi)容生動”“意義重大”高頻出現(xiàn);在“學生研學手冊”上,“希望時間再長一天,還想再好好感受”更是體現(xiàn)了學生對韶山的不舍。
如今,“我的韶山行”的影響力早已超出了韶山之外。
據(jù)了解,在“我的韶山行”引領下,湖南省各地各校對紅色教育進行了積極響應、探索與創(chuàng)新,深化紅色教育實踐,講好紅色故事,幫助青少年成長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韶山市鎮(zhèn)泰小學是全省最先一批開展紅色研學的學校。“研學歸來后,我們就組織學生每天開展5分鐘紅色故事宣講活動,將革命文化與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高尚情操、優(yōu)秀品格的人文教育結合起來。”該校校長毛蔚霞說,學校還通過黨日活動、紅色講堂、思政課堂等形式,重點講好中國故事、初心故事、領袖故事、家鄉(xiāng)故事等,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大美韶山的推薦者。
在研學結束之后,衡山縣岳云中學校長呂強組織學校思政教師展開了一場“在實踐中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未來,學校將常態(tài)化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紅色研學實踐活動,將育人理念進一步融入實踐教育中,通過紅色研學實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呂強說。
“三湘大地遍布革命先輩的紅色足跡,宛若一座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夏智倫說,“湖南省教育系統(tǒng)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用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用好紅色資源,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教育作用,賡續(xù)紅色血脈。通過‘我的韶山行’的示范效應,帶動引領全省紅色教育、紅色研學蓬勃發(fā)展,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傳承紅色基因、樹立紅色理想,矢志不渝地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中國教育報》2024年01月18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kevinchanpho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