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最大福利网站,无毒不卡网站在线分享,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亚洲

首頁>檢索頁>當前

魯光:文學入畫 得意忘形

發(fā)布時間:2022-10-08 作者:趙李紅 來源:中國教育報

最近一次見到魯光先生是2021年7月,“文學入畫三人行——魯光 王濤 楊明義畫展”在榮寶齋舉辦。開幕式那天,盡管尚有疫情的籠罩,但展廳里還是擠滿了熙熙攘攘戴口罩的觀眾。三位畫家分別被他們的粉絲相擁,其中一位矮個長者先是被攝像燈聚光,接著一直處于人墻的包圍之中,之后又忙著在一本本伸向他的畫冊上簽名留念。一位粉絲遞上一本頗有年代感的小冊子:“這是我收藏了40年的《中國姑娘》,請您給簽個名吧……”

這位被簇擁的老者就是寫報告文學《中國姑娘》的魯光。

魯光的職稱是高級記者,他說,從記者到作家再到畫家,圓了自己人生的三個夢。而“繪畫超過文學,左手超過右手,下半生超過前半生”則是他對自己80余年人生的總結。

魯光1937年生于浙江永康方巖鎮(zhèn)。1960年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專業(yè)。曾任中國體育報社社長兼總編輯、人民體育出版社社長。上世紀80年代,因采寫中國女排勇奪世界冠軍的報告文學《中國姑娘》名聲大噪。而女排的連續(xù)奪冠,也使他的熱度持續(xù)不減。魯光坦言,自己沾了女排的光。

1981年冬,中國女排在日本有一次奪取世界冠軍的機會。出發(fā)去日本前,北京大學邀請女排姑娘去學校做客,魯光也隨隊前往。本來歡迎會是在禮堂舉行的,可剛到校門口,熱情的學生一擁而上,把女排姑娘東一堆、西一堆圍攏起來。后來歡迎大會只好改到五四廣場開,人們不停地高喊:“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北大學子們的激情深深感染了魯光,他知道,這也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聲。

女排出征前的訓練在湖南郴州進行。任職于國家體委宣傳司的魯光奉命采訪,朝夕相處半個月,獲得了姑娘們訓練生活的一手素材。他清楚地記得,楊希在訓練中大腿肌肉斷裂,平時她總盼有空休息,但大賽當前,卻在病床上怎么也躺不住,常常忍痛訓練。男陪練站在板凳上,重力扣殺,女排隊員身上摔碰得紫一塊青一塊。她們流汗流淚頑強拼搏,付出超人的代價。魯光用心用情寫出一幕幕感動他的所見所聞。

《中國姑娘》首發(fā)于《當代》1981年第5期,上市便被搶購一空。全國數(shù)十家大報以3到4個版刊登7萬多字的全文,電臺聯(lián)播,名導蔡曉晴拍攝了同名電視連續(xù)劇《中國姑娘》。日本以《紅色魔女》為題出版,歐洲的一些報刊也連載,一時洛陽紙貴。中國作家協(xié)會授予《中國姑娘》全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獎。之后,《中國姑娘》又被收進“共和國作家文庫”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文學讀本”,還被收入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

著名文學評論家、時任文化部副部長林默涵還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一封感謝信。信中說——

看電視的時候,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動的喜悅的眼淚。讀《中國姑娘》的時候,我又情不自禁地淌下了深摯的感激的眼淚。我們要有億萬個像“中國姑娘”那樣的英雄兒女,我們又要有千萬篇像《中國姑娘》那樣的英雄詩篇。希望您寫出更多更多這樣的好作品來!因為不知道您的地址,就讓這封信公開發(fā)表吧。

當朋友們每每談起長盛不衰的女排精神,談起他當年寫就的《中國姑娘》時,魯光總有一種負疚感。他說,自己雖有激情也占有豐富的第一手資料,但思索得不深,寫得也太匆忙,遺憾未能把《中國姑娘》寫得更滿意。

女排的熱度凸顯了魯光在文學上的影響力,卻掩蓋了他的畫家身份。其實,他學畫起點高,是站在李可染、崔子范等大家的肩頭起步的。

魯光四十幾歲時便是正局級干部,仕途光明,而他卻選擇了急流勇退,轉身投入丹青墨海,勇往直前,心無旁騖。

若不是遇到恩師李苦禪、崔子范兩位國畫大家,魯光說也許自己會一輩子走在新聞和文學之路上。結識兩位大師,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魯光從小喜歡畫畫,做記者時曾臨過豐子愷的畫。認識李苦禪是在1980年,當時,魯光寫了一篇采訪稿拿去請他審。這篇文章令苦禪先生十分滿意,稱他的文字如水銀落地,無孔不入,并鼓勵他說,“我看你對藝術很有悟性,如果學畫畫肯定能畫好”。就是這番話點燃了魯光對繪畫的興趣,也可以說是李苦禪先生領他走進了繪畫藝術的大門。幾年后的一個偶然機會,魯光認識了花鳥大師崔子范。崔老十分看中他的文筆,想請魯光寫個傳記。魯光當時提的唯一條件是:“您得收我當徒弟。”崔老欣然同意。魯光從此潛心拜師學畫,那一年他49歲。有人譏笑他“畫不出名堂”。但放牛娃出身的他牛勁十足,他認準的事,非干出名堂不可。他凌晨即起,埋頭畫室,節(jié)假日也足不出戶,面對宣紙,就像著魔了似的,惡補基本功,潛心創(chuàng)新。妻子戲說:“像你這么用功,傻子也能成畫家。”

魯光的畫拙樸厚重,為追求與畫面協(xié)調,他開始放棄右手圓潤的書法,嘗試用左手書寫。漢簡是書法的源頭,他選取了其中一些有特點的筆畫來記憶并融進自己的書寫中,相比右手,左手寫出的字更拙樸厚重大氣。

老畫家何君華在《魯光如牛》一文中寫道——

久聞魯光大名,知道他是位文人、作家。但乍見時卻給我留下一個武夫的印象:寬腦門、大眼睛、圓鼻頭、厚嘴唇、膀闊腰粗、體魄雄健。

實在想不到,著名報告文學《中國姑娘》的作者,竟是眼前這位壯漢。當他自我介紹時,說是屬牛的,我忽然感到他還真的有點兒像牛。后來與他交往多了,更知道他卻是與牛有緣。小時候是個放牛娃,長大依然愛牛入迷。現(xiàn)在又畫牛成癖,而且成績斐然。他性格豪爽、淳樸,待人真誠、憨厚,對事業(yè)執(zhí)著、倔強,有奉獻精神,著實有些“牛性”。

1996年,年屆六十的魯光受到中國畫研究院劉勃舒院長的邀約,舉辦了首次個人展并一舉成功。美術界的矚目和好評,讓半路出家的魯光受到極大鼓舞,激發(fā)出更大的豪情信心,曾在國內外多地舉辦個人畫展。其大寫意作品畫風獨具,拙樸渾雅,用色大膽。著名畫家趙士英稱贊:“崔子范畫的傳統(tǒng)東西,魯光學得很好,并有自己的突破,很有裝飾性。他不但能打進去,而且能跳出來,比我們跳得還高。這是作家對藝術的靈感,對社會的敏感。他的高度哲學思維,在畫中無論是《山中無老虎》,還是《牛》,都讓我產生思索。畫如其人,引人入勝。”

人生六十從零開始,退休后,魯光專心繪畫,從業(yè)余畫家變成了“職業(yè)畫家”。

魯光曾微信傳我一幅自畫像《師牛》,畫面上是自己正在作畫的背影,他頭戴標志性的毛線帽,揮筆正酣,兩頭欲奔出畫面的大牛充滿砥礪前行的韌性。畫中題字是魯光左手書寫的大字“師牛”,邊上小字寫著:牛是伴,牛是友,牛是師,愛牛一生,畫牛一生。

魯光與牛結下不解之緣,一生畫牛、寫牛更做牛。

2015年,家鄉(xiāng)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政府建立了一所魯光藝術館,展館序言請他題個字,他揮筆寫下四個字就是“人生如牛”。“魯光畫牛”“魯光真牛”“魯光如牛”,是美術界及朋友們的共識。他寫牛、畫牛就是在畫自己,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悟。老朋友何君華曾為魯光畫過一幅漫畫,頭上就有兩只牛角。還有幾位老朋友畫他,干脆就是人面牛身。更有朋友撰文“魯光兄專攻牛屁股兩年之久”,直書他畫不好決不罷休的韌性……我曾在供職的《北京晚報》名家版約來魯光朋友們寫他們眼中的魯光,用兩版通欄標題《魯光:屬牛 愛牛 畫牛 做牛》刊發(fā),這是我眼中的魯光先生。

當年放牛娃,如今畫牛翁。牛是魯光的藝術符號。畫牛,寄寓他的人生感悟,傾瀉喜怒哀樂,抒發(fā)抱負、理想和追求。    2017年8月,第九屆中國體育美術作品展在天津美術館開幕。魯光向參觀展覽的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贈送的作品就是他最有代表性的“牛”。以牛喻人,喻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寓意深長。

2022年1月,他贈送給北京冬奧會的作品同樣也是“兩頭牛”,力量感十足的“猛牛”——《一起向未來》。

魯光在牛畫上最常用的題寫包括“任勁誠可貴,犟勁不可無”“老牛匆匆,不問西東,只顧耕耘,管它耳風”“站著是條漢,臥倒是座山”“不用揚鞭自奮蹄”等。近年來,他更愛題“中國牛”三個字,以牛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牛,成了他的精神圖騰。

魯光每天硯田耕耘,如牛般勤奮。他采擷生活什物于筆端,比如家鄉(xiāng)的老屋石路、田野春光、牛背上的牧童、棲息河中的水牛,以及城市水泥叢林里的貓群、傲放的盆景插花。入眼皆成景,入手即成趣。賦萬物以靈性,賦畫面以煙火氣、人情味。

久居鬧市,過著樓房電梯的現(xiàn)代生活,紙上牧牛的畫牛翁,常常懷念小時候放牛娃的生活,把牛趕到山上吃草了,自己要么在陰涼地睡覺,要么爬樹、下河摸魚,于是,那深藏在心的泥墻黑瓦的老屋、池塘嬉戲的群鵝、晚歸的牧童,帶著泥土味、思鄉(xiāng)情鮮活誕出。余興未平中又通過網絡傳給一位位朋友,我收到看到感受到含量百分百的質樸和童趣。逢年過節(jié),他也會傳來手作寫意的“魯氏粽子”“魯氏月餅”,“父親節(jié)”隆重曬出父女合作的扇面。我想,此刻他一定是靈感橫溢、幸福爆棚,微醺地進入了繪畫的最高境界——得意忘形。從一幅幅又一幅幅新作中,我看到的是老房新貌、老樹嫩姿、老牛萌態(tài)、老翁童心……

“將自己融進繪畫藝術,又將繪畫藝術融進生命。這便是文學入畫。”魯光是學文學的,擅長從文學入畫——“無論我畫牛畫雞畫鳥,也無論我畫山畫水,無不是在畫人,畫人的思想、情感、理念,畫人生閱歷,畫對生命的思考。一言以蔽之,就是畫自己。所以,一個人的人生經歷、學識、品性,決定畫的內涵深度和藝品高下……”

這是大實話,這是大師話,這是魯光說的。

(作者系媒體人)

《中國教育報》2022年10月08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kevinchanpho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