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雙減”政策 聚焦高效課堂?
根據課文內容手繪“我的旅行路線”;在課堂、家里當“小導游”,向同學、家人介紹課文中的風光;用課本中學到的詞語表達描寫家鄉(xiāng)的美景,為家鄉(xiāng)代言……學習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幾篇課文時,南京市力學小學的學生們置身旅游情境,完成了豐富多元的作業(yè)練習。
“將識字寫字、課文誦讀、字詞句運用等內容融入畫、說、賞等多種語文實踐中,讓孩子們在真實的生活中學語文。”該校語文教師哈峻介紹說,傳統(tǒng)的作業(yè)形式相對固化枯燥,年級組就整合單元情境,設計出一套連貫綜合、生動有趣的作業(yè)。
“新的政策背景下,我們需要重新認識作業(yè)內涵,重構作業(yè)體系,讓它成為撬動教學質量、推動學生成長的有力杠桿。”力學小學校長李琳表示。“雙減”政策出臺后,如何科學設計作業(yè),讓作業(yè)在“減量”的同時“提質”,成為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養(yǎng)培育的最佳載體,成為力小教師們重要的教學實踐。
彈性設計呈現作業(yè)多元表征
科學教師張晨給三年級學生布置了一項“彈性作業(yè)”——自制肥料袋,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是否完成、如何完成這次實踐觀察。四周后,學生們完成的圖片視頻、手記課件讓他眼前一亮。“完成教材配套的課內活動手冊之余,我嘗試‘彈性’布置活動性、實踐性、探究性強的作業(yè)。學生們有了完成作業(yè)的自主權,探究熱情更高了。”張晨說。
“作業(yè)不該只是一摞習題冊,而應是不拘形式、因人而異、突出個性的練習、任務、活動。”李琳告訴記者,從“質”出發(fā),提升作業(yè)在知識拓展和能力鍛煉層面的效能,成為力小各科教師的全新課題。“引導學生把課上學習的知識帶入新情境中綜合運用,解決真實的、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才是作業(yè)的價值所在。”李琳表示。
這學期,一張張“小米粒學習研究單”出現在力小的課堂中,上面是任課教師圍繞課程核心主題設計的多元學習研究活動,學生課內、課后的作業(yè)就由這份研究單串聯起來。
“研究創(chuàng)造是力小傳承74年的‘基因’,用兒童研究帶動作業(yè)管理,水到渠成。”李琳介紹說。近年來,力小探索近20年的兒童研究素養(yǎng)培育項目逐漸形成體系,“三代人的四十年”“科學家精神”“小米粒學黨史”等研究項目讓學生自主選擇研究方式、時間、難度,完成綜合實踐。彈性、多元的作業(yè)設計成為兒童研究素養(yǎng)培育項目的延續(xù)。
“我班有個愛搗鼓電子產品的小調皮,我就請他嘗試摸索XMind軟件的使用方法,梳理課文內容,完成一份簡單的思維導圖。”語文教師陳昕說。在學習研究單的框架下,教師們探索著指向“五育并舉”、符合學生成長實際的彈性作業(yè)。
長程作業(yè)規(guī)劃成長路線
二年級研究“認識你自己”,學生出于對自己近視原因的好奇走進醫(yī)院采訪醫(yī)生;三年級研究“三代人的四十年”,學生走家鄉(xiāng)看遠方對比研究不同的橋梁;五年級研究“科學家精神”,學生自主設計問題,做好預測,在中科江寧基地有條理地采訪專家;六年級研究“壯哉,中國航天”,學生用好線上資源開展“云游覽”“云采訪”……“我最喜歡兒童研究作業(yè)了,能用學過的知識探索問題,看到更大的世界!”在校六年,力小學生吳錦楠積累了厚厚一疊“兒童研究手記”,這是學生在自主研究中不斷提升綜合素養(yǎng)的見證。
“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短時期的‘速成品’,而是長時間關注、培養(yǎng)、訓練的產物。”力小副校長陳芳告訴記者,基于兒童研究素養(yǎng)培育,學校逐漸探索開發(fā)出貫穿各學年、年級,甚至整個小學教育周期的長程作業(yè),“學生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與同伴、教師、家長等協同,打破學科界限,完成更注重實踐性、合作性、探究性、綜合性的研究任務,實現長程、階梯性的成長。”
“孩子從小內向,不愛說話,但現在他每天都會和我們交流課上新學的計算機知識。”三年級學生小新的家長在與信息教師劉映川交流時激動地說。
“更加豐富的親子作業(yè)讓學生將課堂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成為優(yōu)化性格和拓展興趣的‘延長線’。”劉映川說,他嘗試用親子作業(yè)拓展課堂外延,實現學生在興趣愛好和交際上的長線成長。
長程作業(yè)思維也帶動著力小學生的體質管理。體育教師伍昕給五年級的兩個班級布置了四人學習小組打卡“體質健康測試”作業(yè)——小組建立鍛煉打卡群,每日打卡一分鐘跳繩、仰臥起坐、坐位體前屈項目,并通過研究找到項目練習小妙招。“我也在群里鼓勵學生們堅持合作打卡。”伍昕說。他準備讓這項作業(yè)長線發(fā)展,讓打卡鍛煉成為貫穿學生六年在校生活的好習慣。
良性互動描繪教研提升通路
作業(yè)與課堂的關系正在逐漸發(fā)生變化。“教師不僅要在課內完成知識傳授,還要讓作業(yè)變成課程實施的一部分,根據作業(yè)情況調整教研策略,提升課堂質量。”李琳說,作業(yè)內涵、形式的充實不但能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也能與課堂產生“化學反應”,倒逼教師不斷提升教研水平。
“批改學生的小練筆時發(fā)現,只幾句話的練筆,卻用那么多拼音代替漢字。明明二年級學生學了查字典,卻不知道運用,怎么辦?我希望通過重構課堂內容解決這個問題。”語文教師嚴伯春告訴記者,發(fā)現學生運用字典有欠缺,他就以教材中“名字里的故事”為切入點,先讓學生思考、查找自己名字中的漢字有什么含義,再引導學生們交流思考。“那天的語文課上,每個學生都在課桌上擺放著《新華字典》,他們興趣盎然地講、聽,有時又忙著翻開字典查證,感受漢字的魅力。”嚴伯春說,這堂課后,查字典成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日常,練筆中的拼音也在一天天變少。
通過更貼近學生生活、更注重學生素質培養(yǎng)的作業(yè),教師能夠更清晰地了解把控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情況,這也使得作業(yè)與課堂緊密的良性互動成為可能。“教師要根據彈性、長程作業(yè)完成情況評估學情,有針對性地進行多次備課,根據作業(yè)完成情況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李琳分析說。
在學習四年級數學“升與毫升”時,不少學生在填寫各類容器容量單位時出錯。經過年級組研究討論,數學教師馬馳變身“主播”,為全年級學生錄制了一節(jié)視頻微課。“這節(jié)課,我不教學生怎么做題,而是帶他們進入熟悉的場景,在生活中學數學。”馬馳說,課中,他的鏡頭聚焦客廳、廚房、超市、家居城等場景,讓學生以直觀的方式看到生活中容器的大致容量。
看過微課后,年級組又給學生布置了自制1升容器和測量常見容器容量的實踐性作業(yè)。這次作業(yè)完成后,學生們在書面練習中的錯誤率果真大大降低。“作業(yè)中出現問題映射到課堂,我們就想辦法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知識,不斷調整教學方案,效果立竿見影。”馬馳表示。
《中國教育報》2022年09月30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kevinchanpho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