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最大福利网站,无毒不卡网站在线分享,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亚洲

首頁>檢索頁>當前

“情感融入”讀書法:解讀文本的秘訣

發(fā)布時間:2024-04-17 作者:付八軍 來源:中國教育報

書,究竟應該怎么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讀法,我們難以作出一元的評判。古今中外的許多杰出人物將讀書視為成長的精神食糧,并從讀書中受益終身,但是,他們的讀書方法各有特點,甚至截然相反。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讀法

例如,在泛讀多讀與精讀深讀上,高爾基、魯迅、老舍、鄧拓等知名人士,主張書要多讀。鄧拓的話形象幽默,他說讀書就像農(nóng)民積肥,不管牛糞還是羊糞,都要拾起來以供作物生長。魯迅也有非常精辟的比喻,他說學習就像蜜蜂釀蜜,如果老盯在一處,肯定難有成效。老舍甚至提出,“我讀書似乎只要求一點兒靈感。‘印象甚佳’便是好書,我沒工夫去細細分析它”。但是,也有亞里斯提卜、托爾斯泰、朱熹、鄒韜奮等許多大家,他們主張書要精讀。古希臘亞里斯提卜說:“能夠攝取必要營養(yǎng)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樣地,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南宋朱熹提出:“泛觀博取,不若熟讀而精思。”

再如,在多記多背與少記少背上,亞里士多德、馬克思、巴金、辜鴻銘、曾國藩等知名人士,主張多記多背。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認為:“記憶力是智力的拐杖,記憶力是智慧之母。”馬克思一生博覽群書,且記憶力驚人,對讀過的書記得深刻準確。但是,也有王陽明、錢偉長、愛因斯坦等許多名人反對記誦之學。王陽明說:“后世記誦詞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其意是,后來興起了記誦詞章的風氣,先王的教育之義就消失了。錢偉長在學習新知識時堅持兩條原則:一是對所有知識不要死記硬背,除了學習外語之外,什么也不要背;二是在學習中學會抓全局、抓重點。愛因斯坦曾說過:“所謂教育就是將學過的東西遺忘后所剩下來的東西。”可見,讀書方法具有很強的個性化。不過,對于人文社科尤其教育著述的研讀而言,“情感融入”讀書法則具有普適性。

“情感融入”讀書法具有普適性

所謂“情感融入”讀書法,是指讀者站在作者立場,或者融入書本之中,暫時忘記自己的身份與放棄個人的判斷,在此基礎上品讀全書的內(nèi)容。閱讀結束之后,我們再跳出來,將全書呈現(xiàn)的畫卷與個人的閱歷、認知、情感等進行觀照,不僅可以感受讀書之樂趣、發(fā)掘作品之獨特、提煉著述之價值,而且能夠比較雙方之優(yōu)劣、發(fā)現(xiàn)讀者之短板、提升個人之認識。

當我在讀某部作品的時候,會把自己放進書本中,或者成為作者,或者成為塑造的故事人物,跟著文字一起跳動,跟著情節(jié)一起成長。有時書中出現(xiàn)某個嘆詞“啊”“哎”之類的,我也會跟著一起“啊”“哎”一遍。正是在這種“情感融入”讀書法的指引下,我從《老人與海》中讀出了一位這樣的老人——在遭遇各種厄運時,他都能從容安詳、不屈不撓;我從《雪國》中感受到一位這樣的作者——深邃的思想、憂郁的性格;我從《蛙》中看到了這樣的一個人物——在執(zhí)行計劃生育國策時雷厲風行、六親不認、宵衣旰食的革命女將,在晚年退休時卻是憐愛娃娃、懺悔不已,甚至為幫侄兒借腹生子不惜鋌而走險;我從《文化苦旅》中感受到一位這樣的作者——他一邊熱情謳歌大好河山,一邊痛斥舉報文化,他那自由奔放的情感、天馬行空的思想以及優(yōu)美流暢的文筆,在說事說物說人中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出來……

“情感融入”讀書法并不只體現(xiàn)喜怒哀樂的感情,不只針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而是可以應用到各種教育著作的品讀,并從中讀出作者的政治站位、思想層級與文筆功底。例如,在讀完顧明遠的《中國教育路在何方:顧明遠教育漫談》一書之后,我能夠感受到顧先生對當前中國教育的深切關注、對素質教育的透徹理解以及對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在教育學術語言表達的背后看到了大先生的沉穩(wěn)而又敏銳的個性特征。在讀完楊德廣的《從農(nóng)民兒子到大學校長:我的教育人生》一書之后,我能夠感受到楊校長是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其闊達開朗、樂于助人、堅毅不屈的人物形象躍入眼簾,我遠不及他的樂觀與頑強,在我的讀后感中還寫下這樣一句話:“等我小兒子長大了,我覺得應該讓他也來看看這一本書。”在讀完朱永新的《新教育》一書后,我能感受到朱先生的全球視野、家國情懷與教育情結,還有他那知行合一的教育信念與改革勇氣。正如我在該書的讀后感中所言:“從朱先生著作里,我看到了又一位潘先生。執(zhí)著地熱愛教育事業(yè),熱切地關注每位師生,堅持不懈,永不放棄,自得其樂,無怨無悔!”在讀完章開沅的《回歸大學之道:章開沅口述史》一書后,我感受到了章先生在教育改革上的深邃觀點、待人處世上的本真性情以及見微知著的犀利眼光。在讀完于漪的《點亮生命燈火》一書后,我感受到了于先生那條內(nèi)隱的情感之線與事業(yè)邏輯,那就是以家國情懷筑基,然后以教育事業(yè)立志,再以語文學科立業(yè),最后以成功經(jīng)驗立言,成就了一代人民教育家。

“情感融入”讀書法易于汲取思想養(yǎng)料

自2015年至今,我采用“情感融入”讀書法有針對性地讀了20本中外文學著作、37本教育著述,每本書都撰寫了一篇1萬多字的讀后感。讀這些書,不是為了撰寫學術論文而讀,而是為了汲取思想養(yǎng)料而讀。作為人文社科學者,不能只是為了完成學術業(yè)績才去讀相關主題的專業(yè)論著,還要帶著心性陶冶或者視野拓展的目的讀名著或者名人作品;而且,在讀這些著作的時候,只有采用“情感融入”讀書法才可以探測其瑰麗雄偉。

為什么要采用“情感融入”讀書法呢?最重要的一點在于,人文社科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具有唯一性、精確性與可驗性,在具體的實踐中要分析其場合、語境與對象,從而在讀這些作品時自然站在作者立場,先把自己視為一個“無知無識”者融入到作品的具體內(nèi)容中來。

例如,我們常把教師比喻成蠟燭、園丁、人梯,在某些情形下這些隱喻正確且意義重大,在某些情形下卻又失之偏頗甚至帶來負面影響。蠟燭體現(xiàn)了教師的奉獻精神,園丁體現(xiàn)了教師的專業(yè)態(tài)度,人梯體現(xiàn)了教師的大愛品質。但是,教師只是萬千職業(yè)中的一種,他們都有自己的家庭與親人,甚至還是家里的頂梁柱與一片天,不可能像蠟燭一樣毀滅自己照亮別人,而應是教學相長、相互成就、一起成長;學生的基礎與志趣千差萬別,不可能像園丁修剪花草一樣,把培育對象弄得整齊劃一、千篇一律,偉大乃至優(yōu)秀的教師都會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體現(xiàn)因材施教的原則;梯子是人們用來攀爬的工具,教師不僅自己要成長,而且只有自己不斷成長,才能更好地培育學生,更重要的是,育人活動從來都是心靈之間的碰撞,不是簡單的攀爬活動。可見,連再經(jīng)典而又意義深遠的喻隱,如果讀者從一開始就跳開文本,完全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與認識來理解,那么我們也難免出現(xiàn)斷章取義、望文生義,不可能讀出文本的價值取向與思想內(nèi)涵。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礎上兩個認知體系對接交流、取長補短,唯有如此,才能讓讀者實現(xiàn)思維層級的不斷進步。

正像每位讀者都有自己的讀書方法一樣,我們每個人心中也有各自優(yōu)秀著作的標準。根據(jù)“情感融入”讀書法,我非常重視優(yōu)秀作品的思想性與可讀性。當前,我們的學術研究太缺少趣味了。某些文章讀起來云里霧里,或者故弄玄虛,我認真地看了幾遍才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講這么一回事。某些動輒搬出模型的論文,我認真研讀大半天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論述的只是一個常識,甚至出現(xiàn)邏輯錯誤。

叔本華曾說,只有不清晰的思想,才會用晦澀難明的文字來表達。確實,語言是工具,思想是內(nèi)核。文章是給別人看的,我們要力爭讓文風精簡而又可讀。高放在論及為社會科學論文寫作時曾指出,學問可分為四種類型、四個等級:深入淺出好學問、深入深出深學問、淺入淺出沒學問、淺入深出假學問。要做一流的現(xiàn)代學者,就應該追求深入淺出的文風。放緩腳步,融入情感,沉浸閱讀,持之以恒,功力就會慢慢顯現(xiàn)。在從讀者切換到作者的身份時,作品就會在深入與淺出兩個方面發(fā)力。

(作者系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17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kevinchanpho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