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最大福利网站,无毒不卡网站在线分享,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亚洲

首頁>檢索頁>當前

探尋好高中背后的密碼

——江蘇南通推進縣域普通高中高質量發(fā)展記(下)

發(fā)布時間:2023-07-15 作者:本報記者 張圣華 繆志聰 來源:中國教育報

■教改先鋒 重大典型報道

在江蘇省南通市的大地上,星羅棋布著優(yōu)質鄉(xiāng)鎮(zhèn)高中。關于南通縣域高中的教學管理,曾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揪”;兩個字概括,就是“死揪”;三個字概括,就是往“死里揪”。

其實,任何時候,死“揪”蠻干,是出不了好成績的。隨著在南通采訪的深入,記者發(fā)現,如果硬說“揪”的話,其背后是遵循教育規(guī)律,是深度的教科研,兼具實干精神和巧干智慧。“數十年如一日,南通不僅把‘人’字的‘一撇’有力書寫在縣域普通高中,更是將‘一捺’扎根延伸到更偏遠的教育之地。”南通市教育局局長成賓說。

    建立體制機制,形成濃厚教科研氛圍

“只有讓教師跳進題海,學生才能跳出題海。”這句話在南通的縣域高中相當流行,其背后的底氣來自南通教育人廣泛而深入的教科研。

南通市教科院副院長徐衛(wèi)華告訴記者,在整個江蘇教科研氛圍濃厚的基礎上,南通又與很多區(qū)域有不同之處,全市教科研呈現出既有一體化“自上而下”的體系性建設,又有扁平式“自下而上”的個性化研究,“早已告別‘單兵作戰(zhàn)’的時代,打破了區(qū)域和學校的界限”。

在市級層面,南通搭建廣泛、多層次、成體系的教科研平臺。全市將各縣域高中按照招生分數線分成4類生源學校,給每類生源學校都提供不同的教科研平臺,“同類學校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不同類學校推進不同的科研方式和課堂教學改革”。

在各個縣(市、區(qū)),南通建立起與設區(qū)市匹配對應的教科研體系,各縣域高中內部的課題、課堂改革、評課等教科研活動都圍繞著學科與課堂日常開展。市級教研員則廣泛地沉浸到各所學校的教科研當中去,日常課堂經常可以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

南通市高中歷史教研員馬斌在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工作了14年,他告訴記者,在南通做教科研比其他地方要苦得多,市里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條件引領各高中競相發(fā)展,促成“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的生態(tài)與機制”。“很有壓力,其他學校都在盯著我們怎么做,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市里,氛圍形成了,切身感受到‘鯰魚效應’。”馬斌說。

學科基地建設是南通實踐多年的一個做法。“各所學校把最強的學科拿出來建學科基地,歷經27年實踐,目前實現了各個學科各所學校的全覆蓋。”徐衛(wèi)華介紹,每個學科均設有兩個基地,分布在18所高中,這些學科基地圍繞學科建設,年均開展各類市級教研活動100次以上,“兩個基地之間有完善的競爭機制,現在已經真正做到將教學研討與經驗推介融為一體,發(fā)揮了‘課改連接、課改示范、平臺展示、智力支持’的功能,讓更多學生享受到更優(yōu)質的教育。”

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教務處副主任周錦華負責全市歷史學科基地已近20年,他將基地的核心意義概括為“教學研究的中心、名師培養(yǎng)的搖籃”,對于縣域高中辦學而言,后者的意義更為重大,“我們基地被稱為推進課程改革的先鋒,全校歷史學科的青年骨干教師都吸納進來,不斷研究課程標準和課改方向,一般四五年一個青年教師就能成長起來,在全校梯隊里找到位置,準備接班”。

對普通教師而言,通過各類教科研平臺參與課題或者研究已成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鮮有例外者。南通特別倡導全體教師開展基于學生、源于課堂的“微課題”研究,把教育科研自然融入日常教學,促進教師研究成果的生成和轉化。“我們認為,遵循教學規(guī)律、遵從教育改革方向,就是要將研究成果帶到教學一線,發(fā)揮教科研在指導改進教育教學方式、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方面的作用。”成賓說。

在南通,實戰(zhàn)型教學科研蔚然成風。海門中學教師專注“物理特長類學生的教學模塊重構研究”,將競賽輔導和物理教學高度融合,物理學科教育質量一直走在全市前列,連續(xù)15年均有學生進入國家奧賽冬令營。

基于此,南通縣域高中尤為自豪的一點是,絕大多數做到了日常考試都是“原創(chuàng)試題”,市高中政治教研員成潔說:“我們基本不用市面上的各類練習冊,大多數教師都有這樣的感受,用心出一份試卷,這個過程就是學科研究的過程。”

各個高中也想方設法讓所有教師都參與到教科研當中。海安中學更提出:一個班主任,自己任教的學科不一定要排到年級前面,只要班級的整體狀況好,就是一個優(yōu)秀的班主任;一個教研組長、備課組長,自己任教的班級不一定要排到年級前面,只要整個學科組的總體狀況好,就是一個優(yōu)秀的組長。

如東縣中每個學期都會進行團隊大練兵。142名教師被分成10個團隊,由校領導、學科帶頭人做領頭人,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課題。“南通縣中的高質量發(fā)展得益于用科學的態(tài)度,辦專業(yè)的教育。”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校長王繼兵告訴記者,高質量的教育,光靠學生刻苦肯定不行,教師的教研教學必須是高質量的,學校總結了“六個特別”:特別能吃苦,特別肯鉆研,特別能奉獻,特別善協(xié)作,特別負責任,特別講科學,“這大概就是南通教師能做好教科研的秘訣”。

    練就過硬本領,80%的教師要能教高三

白蒲高級中學位于如皋市一個略為偏遠的鄉(xiāng)鎮(zhèn)。陳海俊是這所名高中的高三年級主任,他每天都堅持早上5點40分到學校,第一個站到教學樓門口,“來的時候基本沒什么人,不為別的,主要是學生、教師看到我就踏實了。”

在南通,這也是眾多高中教師的工作日常,他們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中。當被問及學校的考勤制度時,陳海俊表示,學校不用“打卡”。

在教師的時間管理上,海安中學校長董裕華也告訴記者,學校的教師不用坐班,只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剩下的時間可以自己支配。但其實教師們很忙碌,包括剛入校不久的青年教師。

“新教師入職3年不敢睡上一天安穩(wěn)覺,生怕因為自己的疏漏影響了工作。”董裕華說,高度自覺是學校長期形成的傳統(tǒng),學校的很多規(guī)定要求,靠的不是檢查督促,而是每位海中人代代相傳的自覺,這就是文化,我們努力“以生活化、多元化學習成就教師跨界的視野和能力,成就教師完整的教育人生”。

為了讓教師過專業(yè)的教育生活、實現專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南通市教育局和各個高中還針對教師不同的發(fā)展目標,積極為他們的成長搭臺子、鋪路子、指方向。

在市級層面,有“1115”工程行動計劃,即在全市中小學遴選和培養(yǎng)10000名左右骨干教師、1000名左右卓越教師、100名左右教育家型教師和50名左右領航校長。在明確縣中校長、教師占比及學科均衡分布要求的基礎上,南通通過周期梯隊滾動培養(yǎng),形成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梯次明顯、質量較高的縣中骨干教師隊伍。

“我們普遍要求各校大膽在教育教學一線使用青年教師,堅持梯隊培養(yǎng)、團隊合作、教學相長,幫助他們迅速實現從‘站上講臺’到‘站穩(wěn)站好講臺’。”成賓介紹,南通市教育局明確要求,各個高中要讓更多的青年教師能從高一到高三打一輪,每所學校爭取要有80%的教師能勝任高三教學。

在校級層面,有實實在在推進的“青藍結對”工程,各校廣泛組織“90后”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武,構建更加科學系統(tǒng)的教育人才培養(yǎng)和專業(yè)成長體系。每一名南通高中教師都能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教育生活:一面是自由生長、個性發(fā)揮,另一面是集體智慧、傳幫帶。

“在學校,我們總是能比較容易地找到自己的坐標。”白蒲高級中學青年教師周曉翠說,自己雖然工作才幾年,但已經是高一語文備課組組長,經歷著每一位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的必經之路:在備課教案、作業(yè)設計等方面反復打磨,把個性特長與所在學校的學科組、年級組乃至區(qū)域學科發(fā)展融合在一起。

周曉翠告訴記者,白蒲的“備課”分為5個環(huán)節(jié)、3個階段:第一次是集體備課,大家共同進行學情深度研究,找到學科價值和最佳教學方法;“二次備課”則是在此基礎上個人進行備課,以滿足個性化教學的要求;第三次則是生成資源,全校共享。“這一過程使得每一位教師、每一個人都能收獲成長”。

類似的做法,在南通各個學校相當普遍,在南通的教師們看來,好的“備課”要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在采訪過程中,多位南通縣域高中的校長告訴記者,教師怎么教學生,只有提出基本的規(guī)范和標準,“優(yōu)質教學沒有統(tǒng)一模式,也沒有最好模式,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法,必須留給教師充分發(fā)揮的空間”。

“我們知道,教學是有規(guī)律的,但教學又是自由的,在規(guī)律和自由當中教師可以贏得自身的發(fā)展。”成賓說,教師是教育發(fā)展的第一資源,南通教育好,好就好在有一大批“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好老師,“我們一直想方設法讓每一個教師成長為好老師,讓每一個好老師都安心盡心培養(yǎng)好南通的孩子”。

    尊重科學規(guī)律,保障學生睡眠運動時間

南通的高中學生苦不苦?

一所鄉(xiāng)鎮(zhèn)高中的高二寄宿生許亦銘給記者算了一筆精確的“作息賬”,每天6點半上早自習,中午可以休息一個小時,下午3點25分跑步半小時,晚上9點40分下夜自修,回到宿舍洗漱,然后就可以休息了,生活很有規(guī)律。

“這樣的生活我已經很滿意了。”許亦銘自我評價,這樣的日子比初中、小學肯定苦一些,但沒有不想學的念頭,而且學校的體育、藝術等課程開足開齊,“很充實,班級人人都在學習、積極向上,沒有特別累的感覺”。

這樣的生活南通高中學生早已習以為常。各學校的作息時間雖略有差異,但相同的是都確保學生有充足的睡眠和運動時間。南通明確要求各校要構建“課堂教學+課后活動+高水平競賽”體育體系,每所高中每學年至少舉辦一次綜合性運動會或體育節(jié),定期發(fā)布全市高中學生體質監(jiān)測報告,“無論對教學質量的要求有多高,都不能壓縮學生每天體育鍛煉的時間”。

江蘇省如皋中學一直以來對學生有一項承諾:在這所學校,保證每個孩子一年四季都有午睡、一年四季都有課間操、一年四季都有社團活動,讓孩子們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

在競爭激烈的高中,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其背后是南通走過的積極探索科學化的減負增效之路。“科學是靠摸索與堅守。人人都知道運動和休息很重要,不光是強健身體,還能促進學習,但在升學壓力下,有幾個人敢把學生放出教室去玩、去活動?”白蒲高級中學副校長宋易告訴記者,鄉(xiāng)鎮(zhèn)很多家長往往將高考看成改變農村學子命運的唯一途徑,恨不得小孩一天24小時都在學習,曾有家長聯(lián)名向學校提出將晚自習延后一節(jié)課,抗議學校“抓得松,萬一成績掉下來怎么辦”,也有教師擔憂不如抓緊一點,這樣“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宋易說,苦勞很簡單,功勞很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校始終抓住兩點核心,一個是人,一個是規(guī)律,“我們強調學校的核心是培養(yǎng)人,強調按照科學的規(guī)律去學習,長期的實踐告訴我們時間上無以復加的壓榨是不科學不規(guī)律的”。

在這所鄉(xiāng)鎮(zhèn)中學,學生每天都要鍛煉半個小時,體育和美術藝術課程開齊開足,一直到高考前;作業(yè)是分層作業(yè),選擇性地做自己感興趣或者薄弱的試題;教師每周都有半天的辦公地點在教室門口,隨時回答學生提問。

與壓榨時間相對應的,是南通縣域高中集體對效率與學生個性成長的追求。校長們普遍認識到:減負不等于少學習、不學習,減負減的應該是過重、單一、單調、被動的知識學習的負擔,是對素養(yǎng)提升沒有幫助的負擔,減下來的時間和空間應還給學生成長所需要的個性化學習。

很多年前,老牌鄉(xiāng)鎮(zhèn)名校栟茶中學就提出了“三個不教”:學生已經學會的不教,自學也能學會的不教,教了還不會的不教。“老師們?yōu)榱耸箤W生少用1分鐘,可以主動多用10分鐘,去尋找真正好的練習題,讓孩子們可以一題多解、多題一解、一題多變,以一當十,發(fā)展學生的觀察、想象、探索、思維能力。”該校校長叢杰說,好的題目可以多層次、廣視角、全方位地認識和研究,為減負增效提供有力抓手。

“負擔的輕重因人而異,只要學生想學、好學、樂學,只要有利于學生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都不應視為負擔,還應當鼓勵和支持。”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長朱全中說,高中的“減負增效”決不能滿足于“學習負擔小而考試分數好”,還應考慮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益,關注對學生后續(xù)發(fā)展、終身發(fā)展的價值。

為此,南通在2013年就確立了“以評價驅動育人方式改革”的總體思路,率先在優(yōu)質普通高中開展課堂教學評價改革試點,提出“立學課堂”教學評價“12條”,引導教師實踐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科育人。

在南通,這樣的做法有其深厚的土壤。目前該市無論何種類型的普通高中,均全面建成學生發(fā)展指導中心,建立并實施三年一貫的學生發(fā)展指導課程體系;通過加強學生選課指導,強化學生職業(yè)體驗,為學生選擇專業(yè)提供更為有效的借鑒與參考。與此同時,南通各個縣域高中還普遍實施了“去功利化的綜合素質評價”,將素質評價作為“學生成長記錄”,讓學生及時記下成長過程中有意義的經歷,發(fā)現自己的興趣和潛能,并“倒逼”學生主動規(guī)劃自我,調整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

“海安中學的實踐表明,只要調控得當,學生參加各種活動不會影響文化成績;也只有學生學業(yè)成績不掉隊,家長才會支持和配合,社會的質疑才會少。”在董裕華看來,家長支持、學生主動發(fā)展與學校智力支撐相結合,才能讓每個孩子的自控力和主動性“兩顆種子”都能飽滿、和諧、平衡地生長,“為此,我們要求每個教師對‘培養(yǎng)什么人’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要弄清負擔和成效哪些必須去除,哪些必須保留,哪些必須增加,將立德樹人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

南通是全國的“雙減”試點城市,成賓告訴記者:“減負的目的是育人,減負增效的‘效’應當更多地指向立德樹人。通過減輕課業(yè)負擔,用節(jié)省的時間和精力找回長期‘失去的人’,這是學校和每位教師的責任。”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15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kevinchanpho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