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電影的編劇導演張忠華(張磊)先生,是他的19年堅持,讓‘好故事’這顆種子開花結果。”在第十八屆、第十九屆中國電影華表獎頒獎典禮現場,電影《樹上有個好地方》榮獲“第十九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yōu)秀少兒題材影片獎”,出品人劉盼代表劇組領獎時說了這番話。
“我不是拍電影,是在‘種’電影。”張磊說,“一部好電影能作為種子在青少年心中成長,它投映的價值觀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我希望我的電影可以在青少年心中種下真善美的種子。”
每個人都想“被看見”
影片《樹上有個好地方》講述的是上世紀90年代發(fā)生在陜西關中農村的童年故事,主角巴王超過曾是校長和老師眼中的“差生”,經常把大樹當成自己的“好地方”,在前來支教的粉提老師的關愛、信任和鼓勵下,他逐漸蛻變、成長……影片以充滿童真童趣的敘事,為觀眾在鄉(xiāng)野爛漫間折射出一個“問題少年”的成長史。
“每部電影的主人公或多或少都有導演自己的影子,疊加著他的理想。”張磊說,“巴王超過激起我太多的共情,他演的就是我小時候的喜怒哀樂。”
在張磊執(zhí)導的電影《火箭鵪鶉》中,主人公是個一心想要飛上天的孩子。為此,他先后把氣球、稻草、簸箕等綁在自己的身上,嘗試著去飛翔……也因此被所有人嘲諷是個傻子。
“其實那是拍給我自己的——即使所有人都在嘲笑你,而你就想圓一個飛天的夢。”生日在“六一”兒童節(jié)的張磊,思想天馬行空,充滿孩童般的奇思妙想,“我拍兒童片不純粹是給孩子看的,也是給所有童心未泯的人看的”。
1983年6月1日,張磊出生在西安臨潼一戶普通農民家庭,父母忙于生計無暇顧及,他從小跟著奶奶長大。由于學習不好,他在班級里的存在感很低。
直到有一年元旦晚會,張磊上臺表演了一個小品,博得了老師、同學熱烈的掌聲。在那一刻,他感覺被所有人“看見”了。從此他對文藝產生了濃厚興趣,并夢想將來做一名相聲演員。
“其實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一個孩子,渴望被看見、被認同。”若干年后,身為編導的張磊說。
相聲小品幾乎伴隨了張磊整個青少年時期,光是收集的相聲磁帶就裝了兩鞋盒。歷屆春節(jié)晚會的語言類節(jié)目,他基本都背過,“很多段子到現在都忘不了”。
2000年,張磊憑著美術特長考入了區(qū)重點高中。高中三年,他的業(yè)余愛好全給了表演,是學校文藝骨干,還被推選為學生會主席。他牽頭成立了校文工團,每隔一兩個月便組織同學們去區(qū)中心廣場、希望小學等地演出。
2002年的一天。張磊出于好奇,拿起家用DV機拍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小品,連接在電視上播放,家人被逗得哈哈大笑。他的腦子靈光一閃:“這就是電影啊!”他突然感覺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從此一發(fā)不可收,創(chuàng)作、表演、拍攝……一到周末,帶著一群文藝分子到處拍。也是在這個時期,他取了筆名“張忠華”,“那時我滿腔熱血想干出一番事業(yè),還特別在‘中’字下加了個心字底,立志要報效祖國,服務人民”。
美術生“折騰”出國際電影獎
2003年,張磊以美術特招生身份考入西北大學藝術設計系學裝潢。入學時,他帶著一本厚厚的大學4年規(guī)劃書,目標是“本科4年拍五六部90分鐘以上的長片電影”。
“我上大學就是各種折騰。”按照規(guī)劃,他每天課余癡狂地寫劇本,很快拉了一群人成立西北大學同慧影視工作室。工作室成員以西北大學為核心,遍布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政法大學、陜西科技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郵電大學等省內高校。直到現在,盡管大家分散在天南海北,但每到寒暑假,這群人依舊會為電影聚在一起。
2004年暑假,張磊帶著團隊去農村,開始了他的兒童電影拍攝。
“一天一包方便面,村里的小孩就屁顛屁顛地跟我們拍去了。”一幫大學生帶著一群孩子,拿著攝影機在村里爬高下低、割草、打鬧……十七八天就拍完了《霸王年代》。2005年,《霸王年代》獲第十二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jié)青年影像單元最佳長片獎。
張磊清楚地記得:“當時跟我們同臺競技的都是北影、中戲等高校的,沒想到我們拿了最高獎。”這次“被看見”給了張磊強大的信心和動力。此后,他把目標鎖定在西部農村兒童電影的創(chuàng)作。
不滿足于“小打小鬧”,2006年暑假,張磊向父母預支了1萬多元學費,帶領40多個同學以及工作人員近百人,開拍他的第一部“大制作”電影。他想拍一部比《紫陀螺》更牛的片子。此前,他拍的《紫陀螺》榮獲首屆中國成都大學生電影節(jié)暨DV藝術節(jié)“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三項大獎,并在2007年獲得共青團中央“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電影獎。
他沒想到,這次拍攝遭遇了平生最嚴峻的考驗。
拍攝地位于自然環(huán)境惡劣的高山上。由于連續(xù)降雨,交通不便,他們的飲用水源出現問題,飯碗中常常能吃出小蟲子。高溫濕熱的環(huán)境下,許多同學全身長出了皰疹,有人受不了,當了“逃兵”。而他們租來運送設備的老破車,在盤山路上行駛中,突然方向盤斷裂差點兒摔下懸崖。還有小演員玩耍奔跑時,被床板上凸起的鐵釘差點兒刺穿腳掌……整個拍攝過程中,接連出現各種糟心的狀況,許多人打起了退堂鼓。
“既然決定做了,就一定要完成。”張磊咬著牙堅持了下來。就這樣,大學4年,他編劇導演共拍了9部長片、十幾部短片。其中,《霸王年代》獲得第十二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jié)青年影像單元最佳長片獎,還被選送第3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參展;《火箭鵪鶉》獲第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創(chuàng)意獎,并被夏威夷電影節(jié)、英國東方電影節(jié)等國際影展邀請,同時在英國倫敦大學、牛津大學等多所知名大學展映。
因在電影領域成績突出,2007年本科畢業(yè)后,張磊被作為特殊人才破格留校任教,負責攝影、影視短片和導演基礎等課程的教學。每到寒暑假他就帶著學生外出去拍電影。他還成立“泥腿子電影沙龍”,每周邀一些業(yè)內人士和師生一起聊電影,“‘泥腿子’就是告訴學生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走別人沒走過的路,一條寂寞難耐的路,一條荒草叢生的路,這才是新路”。
兒童電影應該是一道光
“以前做電影時,希望自己‘被看見’,想被認同、被接納。經過19年的摸索實踐,現在我要做的是‘看見’、接納別人,讓光和愛照向那些需要‘被看見’的人。”張磊說,這是做教師給他的不一樣的意義。
張磊團隊的11名核心人員都是陜西高校從事影視教育的教師,十幾年來,一到寒暑假,他們就聯合周邊中小學校的師生一起拍電影,逐漸形成一個獨特的“本色出演”的教育電影現象。
像《樹上有個好地方》的主人公巴王超過的扮演者杜旭光,就是從當地幾千名小學生中挑選出來的,這個出演時年齡不到10歲的農村小孩,因此劇榮獲第24屆德國施林格爾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杰出演員獎”,成了“小影帝”。
“孩子們都是表演大師。我拍電影時從不以導演自居,也不讓他們背臺詞,那些電影其實就是帶著他們‘玩’出來的,往往孩子們的表演比我的劇本還要精彩。”張磊說,比如上課偷吃東西這段戲,劇本只寫了一兩種方案,而孩子們的表現方式可能會有十多種。因為演的就是他們的生活本身,看起來更真實自然。多年來,不少大人眼中的“問題孩子”通過參演電影得到療愈和改變。
張磊拍的大多是低成本影片。大學時兩三千元錢就能拍部電影,《紫陀螺》花了1萬元錢。《樹上有個好地方》前后耗時近6年,還是妻子拿出了彩禮錢作為啟動資金,電影才得以開拍。電影上映后,榮獲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童片提名獎、第24屆德國施林格爾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杰出演員獎”等多個獎項。
推動以兒童為主視角的教育類電影的發(fā)展,是張磊一直堅守的初心。多年從事教育和拍教育題材影片的經歷,使他形成了這樣的認識:對那些所謂的問題少年,“我們首先要‘看見’他們,尋找、分析隱藏其后的社會、心理等原因,通過電影故事,讓光和愛照耀到那些角落,影響更多的孩子”。
近年來,每到開學季和新教師崗前培訓時,會有很多學校自發(fā)組織師生觀看《紫陀螺》《樹上有個好地方》等教育影片,里面的米蘭老師和粉提老師等“好老師”形象深入人心。張磊說,這就是他拍這類影片的意義所在。
近幾年,張磊提出“種電影計劃”,展開“西北童真美學電影”的研究與實踐,這次獲得華表獎并沒有影響他的節(jié)奏,他依舊按自己的計劃往前走著,“用3至5年成長為中國兒童電影制作的一流品牌,5至10年進入世界一流梯隊,10年左右讓全世界都能看到我編劇導演的兒童電影”。
張磊有這個自信和實力。不說別的,就拿《樹上有個好地方》來說,近幾年先后被譯成英語、法語、德語、阿拉伯語等語言,國外網站點擊量超過1000多萬,國內的短視頻、抖音話題等播放量超20億。
“兒童電影應該是一道光,照亮更多的地方,凈化、療愈更多的人。”張磊說。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14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kevinchanpho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