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如何帶學生閱讀一本英語世界名著?英語教師艾瑪在與學生共讀英語的五年中,帶領學生閱讀完整的英語經(jīng)典文學作品《夏洛的網(wǎng)》、莎劇《李爾王》等,共讀中完全拋開了“英文怎么說,中文怎么理解”,而更像一堂文學賞析課,尋找故事脈絡,討論人物性格,審視環(huán)境,洞察內(nèi)心。她的新書《共讀英語的五年》近日出版,本刊特約她與讀者分享帶領學生共讀英文原版書的心得,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fā)。
執(zhí)教英語的16年中,我思考的并不是英語如何教這件事。在帶領學生共讀英語世界名著的課堂,我的角色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從教學者到學習者,再到學習的設計者。在我的共讀課堂,學生用自己擅長和喜歡的方式學習,學習的過程中伴隨著思考和交流、創(chuàng)造和分享。
我們和學生是共同學習的探索者
我完全使用經(jīng)典名著進行共讀是在教英語第十年的時候,使用的第一本書是《夏洛的網(wǎng)》。之所以選擇它,僅僅是因為這本書非常有名,幾乎每年暑假小學生的必讀書目上都有這本書,孩子們都知道它,家長們也熟悉這個書名。
最初和我共讀的學生只有三個,一個是我表哥的女兒,一個是我閨蜜的女兒,另一個是認識我的老師推薦過來的小男孩,他們都讀小學二三年級,英語基礎約等于零。
挑戰(zhàn)在第一次共讀時就像一座大山那樣出現(xiàn)在了我的面前:如何讀,孩子才能聽懂?我硬讀,他們硬聽,一個小時后,我讀得后背出汗發(fā)涼,三個孩子笑著對我說:“學得好累!”但是否繼續(xù)?他們一致回答:“繼續(xù)。”
事實上,我經(jīng)常在孩子身上找到前進的力量。只要不捆綁他們,不對他們提出必須做什么、如何做的要求,他們是會體諒的,并給予我嘗試的機會,他們自己也會非常樂于陪伴我經(jīng)歷克服困難的過程。
第二次共讀時我慢下來,邊讀邊觀察三個孩子,時不時停下來,讓他們提出自己的困惑,與他們對話,共同在小說文本中尋找答案。慢慢地,借助他們的視角,我找到了答案:用多種方式進行共讀,邀請學生參與,在參與中增強他們的理解能力。
英語共讀的困難不在于文本,也不在于學生基礎如何,而是我們作為成年人所具有的教育意識和姿態(tài)。如果我們自己是學習者,如果我們和學生是共同學習的探索者,那么,我們所遇到的困難都將幫助我們和我們面對的學生,困難會成為成長的機會。
從不會讀到能記住的奧妙
2020—2021學年的第二學期,我在學校的初中部教英語閱讀課,這是一門必選課。我列出不同體裁的5本書的書單,從科幻小說到世界名著,從兒童文學到青少年小說,再到非虛構的科普讀物,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
大部分學生在英語閱讀課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拿學生們避而遠之的狄更斯的小說《遠大前程》來說,這本書里的詞匯非常豐富、句式非常復雜,不僅僅是學生原有的英語基礎不夠用,更主要的是他們過去的學習經(jīng)驗在面對如此復雜的文本時無用武之地。
之所以把閱讀變成課堂教學,就是要把讀懂的策略教給學生,更新他們的學習經(jīng)歷,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如果他們在這個過程中,變成了熱愛挑戰(zhàn)、喜歡問題、善于思考的人,這是我最渴望達到的目標。
在《遠大前程》第一節(jié)課上,我呈現(xiàn)給學生的是一個124個單詞的長句,也是第一章中最長、最復雜的一句話,對于所有的學生來說都是挑戰(zhàn)。整個課堂鴉雀無聲,沒有人說悄悄話,也沒有人敢走神。他們嘗試著朗讀這句話,但沒有人讀得下去,讀著讀著就迷路了,不知道自己讀到了哪里,或者被繞進去出不來了。
“讀懂這句話的困難是什么?”我問學生。
“太多單詞不認識!”他們齊聲回答。
“有什么辦法可以讀懂它?”我繼續(xù)問。
“如果有一本詞典,能讓我們查不認識的單詞,找到中文翻譯就能讀懂。”他們中有人說,其他人都附和著。
“我來做你們的人工詞典,你讀英文單詞,我會重復這個單詞的讀音,報拼寫,你確認是你要查的單詞,我告訴你中文釋義。”我提議。這看上去是一個有意思的游戲,學生們樂不可支,躍躍欲試。
5分鐘過去了,學生們還在舉手,他們很喜歡這個游戲,老師變成了自動翻譯機,這樣的英語課堂真的太好玩了,但對學習英語、解決我們要遇到的長句難懂的問題沒有什么用處。經(jīng)過體驗后學生發(fā)現(xiàn),光有詞典,查找中文釋義是不夠的。這個結論由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比我直接告訴他們會更有用。
接著我說:“中文釋義也許可以幫助知道簡單句子的意思,但要真正理解這段話,我們需要學一個語法知識,這句話的奧妙藏在它的結構里。現(xiàn)在我開始介紹這個語法,看看理解了結構以后,你們是否可以讀懂這句話了。”
15分鐘過去了,當學生再次嘗試朗讀,他們不僅能夠讀下去、讀懂,而且在讀了幾遍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把這個長句背出來了。
閱讀課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自我認知
小策是該學期的轉學生,之前在一所國際學校就讀,他愛探索和思考,常常會在課后和我溝通他的想法。交流多了,我了解到小策在之前的國際學校接觸了很多學術類的書籍,外籍老師會在課堂上分享各個領域的知識,打開了他的視野和求知欲望。但這種形式的學習落腳點在知識體驗上,缺乏深度學習,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當小策提出自主閱讀的申請時,我提出了一個要求:講解下面這段話,做到讓聽眾理解。如果他達到了要求,就可以被批準自主閱讀。
Ours was the marsh country, down by the river, within, as the river wound, twenty miles of the sea. My first most vivid and broad impression of the identity of things seems to me to have been gained on a memorable raw afternoon towards evening. At such a time I found out for certain that this bleak place overgrown with nettles was the churchyard; and that Philip Pirrip, late of this parish, and also Georgiana wife of the above, were dead and buried; and that Alexander, Bartholomew, Abraham, Tobias, and Roger, infant children of the aforesaid, were also dead and buried; and that the dark flat wilderness beyond the churchyard, intersected with dikes and mounds and gates, with scattered cattle feeding on it, was the marshes; and that the low leaden line beyond was the river; and that the distant savage lair from which the wind was rushing was the sea; and that the small bundle of shivers growing afraid of it all and beginning to cry, was Pip.
這段話由三個句子組成,第三個句子是我們在課堂上已經(jīng)講解過的,小策可以借鑒課堂上介紹的理解方法,遷移應用到另外兩句話的講解中,他有一個星期的時間準備。
到了小策講課的那天,他信心滿滿地走到教室前面:“我們的村莊,這個村莊是在河的下游……”小策站在教室前面逐詞翻譯,但翻譯得磕磕絆絆,聽起來有些費勁,時不時停下來等待幫助。不多一會兒,課堂里出現(xiàn)了躁動,學生們開始竊竊私語。
我打住了小策,宣布挑戰(zhàn)失敗——他的講解沒有讓聽眾理解。其實,理解這段話可以從我們已經(jīng)熟悉的第三個句子開始,其主句是:I found out.下面帶了7個賓語從句,這7個賓語從句都是細節(jié)描述,投射了主人公的心理狀態(tài)。作者用的是倒敘的方式,在小說的開始,呈現(xiàn)給我們主人公的回憶。這三個句子是彼此有聯(lián)系、層層遞進的關系,書面文本和生活語境有兩個相同的組織機制:相關和遞進。找到這兩個機制,理解就會變得容易。
讀一本難讀的書,實現(xiàn)學習的意義,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而閱讀課不僅要讓學生更新學習經(jīng)驗,也要幫助學生提升自我認知。
《中國教育報》2023年03月01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kevinchanpho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