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學校管理所達到的程度或表現的情況,筆者認為,可以將其分為三層樣態(tài):管理看不見,管理看得見,管理看不見。依次對應無管理,顯管理,隱管理。
第一層,管理看不見,也就是沒有管理。學校基本原生態(tài),秩序好壞全憑師生的自覺。學校管理層做的是“簡單+粗放”。簡單,是把管理等同于課有人上、事有人干、責有人擔。課有人上,保住底線;事有人干,陣腳不亂;責有人擔,追責有方。只要有人就可以,至于課排得科學與否,事干得漂亮與否,責擔得公正與否,則一概無人問津。粗放,是把上情下達、指命傳令當作管理,滿足于“已轉達”“已布置”,個中細節(jié)少做分解。
就如光盤行動,只提出行動目標和下達評比任務,可沒人跟進管理,誰來考評?什么時候考評?考評什么?評價的參照物是什么?沒做到光盤是什么原因?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做深究和明確,學生還是老樣子——該吃的吃,該倒的倒。這就是典型的“說管理”,而沒有“做管理”。這類管理者有兩個特點,一是水平差,無法判斷執(zhí)行者工作落實程度,也就不敢過問;二是怕麻煩,任務有人完成就好,問多了,事就多了。干脆不聞不問,是管理的“無主義存在”。
第二層,管理看得見,也就是顯性管理。制度化,是這一階段的典型特征。從學校章程、制度、規(guī)劃、計劃到行事歷、工作方案等一應俱全,并由民主產生與評估。學校傳統(tǒng)的工作有制度支撐,創(chuàng)新的工作有閉環(huán)做事的邏輯系統(tǒng)與運作的基本流程。管理者常常立足實際,深思熟慮,分化解析,綜合評價。這類管理傾向剛性,工作強調執(zhí)行力。做了,就是好的,這是他們的管理哲學。這樣的學校最大的特征就是規(guī)范,進入校園,一切井然有序,一切規(guī)矩有度。在管理上處處見功夫,重調研,重手段,重改進。
同樣是光盤行動,顯性管理絕不是只拋任務,不解過程,也不是滿足現狀,不做進程。行動前期會做菜品調研,提供平臺供學生點餐,還規(guī)定清楚什么是光盤,并且給出加餐、減餐的標準;就餐現場要班班有管理,組組有負責,同時安排值日教師在餐廳出口處把關,給出評價。
看得見的管理,從不滿足于現狀,不斷優(yōu)化改進是其靈魂。就光盤的評價而言,從“全校一桶”統(tǒng)一管理,到“一班一桶”分班管理,把大垃圾桶改成小垃圾桶,由班級自主管理,學校負責稱重——看哪個班的廚余垃圾最輕,以此引導光盤行動,讓光盤行動成為學生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最真實的“管理看得見”。
第三層,管理看不見,也就是隱性管理。與第一層的“管理看不見”相比,這是從“無序”到“無為”的蝶變。做著做著,校長不見了,行政不見了,管理不見了,見到的是行動主體的自我覺醒的力量。教師懂得行業(yè)的基本規(guī)范,身上有強烈的責任感,對學校的育人目標與辦學特色了然于心,并付諸行動。他們不僅接受工作,更是創(chuàng)造工作。他們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工作,知道什么時候結束工作,什么時候調整工作,什么時候暫停并重新開始……當這種現象逐步趨向普遍與自覺時,就成為文化。文化管理,是教師個體主觀能動性在集體土壤上的生長,是一種精神的契合,即心靈的契約。在這里,沒有大一統(tǒng)的標準,沒有僵化的規(guī)章制度。再如光盤行動,學生自覺就無須教師陪餐。又如晨誦,學生自覺就無須教師陪讀……實際上,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生命的自我覺醒。學生的表現是最好的尺規(guī)與鏡子,學生能自律、自信、自強、自覺,何須條條框框的顯性管理?隱性管理的背后是無為的哲學。
大多數學校,很長時間里會停留在第二層樣態(tài),凸顯控制性。有兩種情況會局部、暫時性地退化到第一層樣態(tài):一種情況是,過度、過長的顯性管理會產生一定的管理倦怠,個別行政在組織工作時會簡單粗放;另一種情況是學校提倡少管理,甚至不管理,可教師整體素質又跟不上,行政又沒有更好的抓手,就會出現選擇性無助,陷入無序。要真正達到文化自治的第三層樣態(tài),需要時間的醞釀與素養(yǎng)的沉淀。學校管理不要急于求成,要用心做好“管理看得見”,并在看得見的基礎上,做好局部的嘗試與管理轉型,朝“看不見的管理”努力,這一過程就是從“看得見的具象管理”到“見與不見的影子管理”再到“看不見的文化管理”。
(作者系浙江省溫州大學城附屬學校教育集團總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16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kevinchanpho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