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魏海政)10月31日,國際綜合性期刊Science Bulletin發(fā)表了由山東大學牽頭完成的一項科研成果,該科研成果以月球樣品中的分類方法為基礎,融合近年來月球遙感研究獲得的信息,建立了一套月球表面巖石分類體系,歸納總結了不同巖石的特征及其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并完成了世界第一幅1:250萬月球全月巖石類型分布圖。
據介紹,2012年至2022年,在“嫦娥工程”探測數(shù)據支持下,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和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忠的帶領下,山東大學作為牽頭單位,聯(lián)合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吉林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以月球樣品中的分類方法為基礎,融合近年來月球遙感研究獲得的信息,建立了一套月球表面巖石分類體系,并歸納總結了不同巖石的特征及其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同時,通過制定月球巖石分類指標、編圖流程和方法、圖例,應用GIS平臺,完成了世界第一幅1:250萬月球全月巖石類型分布圖。
該分布圖將月球表面物質劃分為月海巖石、非月海巖石與特殊巖石三大類,共計表達了17種巖石類型,其中5類月海玄武巖,7類非月海巖石和5類特殊巖石露頭。該分布圖也是當前月球表面物質成分分布及相關知識的綜合表達,可以作為月球科學研究、探測任務規(guī)劃、采樣返回目標區(qū)域選擇的基礎資料,也能為未來開展其他巖石質類地行星編圖提供參考。分為中英文版,將由地質出版社正式公開發(fā)行紙質版和電子版。
研究成果于10月31日發(fā)表于國際綜合性期刊Science Bulletin,第一作者為山東大學博士后陳劍,通訊作者為山東大學空間科學攀登團隊行星科學課題組長凌宗成教授,共同作者包括劉建忠研究員等人。
據介紹,除了遙感數(shù)據之外,早期的登月任務還將382kg的月球樣品帶回了地球。依照這些樣品的特點,人們在地球上收集鑒定出了來自月球的隕石。而在月球采樣沉寂44年后,我國嫦娥五號任務于2020年底成功攜帶1731g月球樣品返回地球。這些月球樣品,使科學家們可以更詳盡地研究月球表面的物質成分和巖石成因。此外,月球樣品能與月球遙感數(shù)據建立適當?shù)穆?lián)系,并擴展到其他還沒有獲得樣品的區(qū)域,使我們能夠通過遙感數(shù)據研究全月球表面巖石類型分布,進而認識月球的巖漿演化和地質成因。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kevinchanpho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