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焦小新)“科學教育如何轉型升維?國際視野下科學教育的發(fā)展趨勢是怎樣的?光的極限探測如何幫助我們探索世界?如何依托標本藏品和科學研究講一個昆蟲的故事?”……7月26日上午,“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中小學教師培訓上海分會場在線開班,在接下來的3天里,院士等科學大家、科學教育專家、科學教育特色學校名師名校長、科普工作者齊聚云端,為來自上海市各區(qū)中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各地附屬學校的近150名科學類課程主講教師帶來一場知識盛宴。活動還通過網絡面向全國中小學教師、未來有志于從事科學教育的師范生、科學教育工作者直播。
“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中小學教師培訓活動是由教育部教師工作司、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共同主辦,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科學教學專委會、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中國教師發(fā)展基金會參與并支持。上海分會場活動在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的支持與指導下,由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承辦。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校長錢旭紅在致辭中指出,科學教育對加快建設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體系、服務引領科技創(chuàng)新、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至關重要。華東師范大學在科學教育領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索,比如開辦全國第一家“科學商店”,依托科學教育研究的專家隊伍和各院系學科力量,深入社區(qū)和基礎教育學校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普及科學知識與科學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完善課程體系,探索科學精神、思維和方法培養(yǎng)的新路徑。今年6月,華東師范大學成立科學教育研究與教學中心,著力加強規(guī)律研究、資源開發(fā)、教師培訓,更好地貫通高校-社會-中小學之間的合作。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胡金波強調了作為國家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在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尤其是青少年科學素質上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并介紹了在青少年科學教育方面開展的系列活動。他表示,中科院上海分院與華東師范大學將充分發(fā)揮各自在科學教育領域的特色與優(yōu)勢,以做好此次培訓工作為基礎,在科學教育領域開展更多合作,共同推進全民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和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的發(fā)現(xiàn)與培養(yǎng),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貢獻力量。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楊振峰結合自身教學經歷闡述了對科學和科學教育的理解,指出科學教育對人們認識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上海市在中小學生科學教育中有著豐富的經驗,1988年,上海啟動“一期課改”,提出了“素質教育”理念和“三角形的教育模型”;1998年,上海開始“二期課改”,進一步提出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注重培養(yǎng)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強調要以德育為核心,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為重點,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xiàn)代化,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上海市一直高度重視科學教育,從課程體系、課程標準、課程教材、教育形式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改革,全市100%的高中建有創(chuàng)新實驗室,強化學生研究性學習經歷。
開幕式后,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校長錢旭紅開始了題為《超越知識 立足前沿 轉型升維新的科學教育》的講座。錢旭紅肯定了我國傳統(tǒng)的科學教育讓我們迅速從一個傳統(tǒng)農業(yè)國轉向一個工業(yè)大國,也從側面培養(yǎng)了群眾的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不過,在新的形式和環(huán)境下,科學技術發(fā)展迅速迭代,以傳統(tǒng)的、陳舊的科學知識傳授為主的科學教育已無法適應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需要,當前和未來的科學教育,需要進一步關注前沿的、正在創(chuàng)造之中的科學知識,并引領未來。未來的科學教育轉型需要跨學科超限融合,要以思維與精神培養(yǎng)為核心,要注重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注重科學倫理問題。教師作為關鍵隊伍,科學教育師資的培養(yǎng)上必須要走新路徑,尤其要注重教師的思維訓練、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華東師范大學已經在包括師范生在內的全體學生培養(yǎng)中開展了探索,打造思維導向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用雙創(chuàng)精神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裴新寧結合自己的研究談到,國際科學教育經過發(fā)展迭代,探究-參與觀已經成為21世紀科學教育的引領性思想,普及面向所有人的高質量的科學教育、以學習科學研究鋪建科學教育改革路徑選擇與創(chuàng)新的底層邏輯、把科學知識和方法作為探知世界的方式與發(fā)展思維的工具已成為科學教育的核心趨勢。一線教師在科學教育活動設計中應滲透科學本質,幫助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讓學生投入到科學過程的實踐之中,學會將科學知識與方法作為認知世界的方式,應對世界的變化與挑戰(zhàn)。作為教師,不僅要變革教學模式,還要提升對科學探究、科學實踐的理解力,敢做“失敗的”創(chuàng)新者,發(fā)展教會學習、設計與探究等專業(yè)能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空間主動光電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建宇分享了光的極限探測在空間的應用。自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說”以來,科學家們就對光的探測進行了不懈的探索,我國科學工作者也在此領域深耕不輟,大力提升了我國利用少光子和單光子的探測能力,在光子型激光雷達、空間量子通信、空間光子通信技術、精密測量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王建宇以單光子在空間量子通信和光子通信中的應用為例,用深入淺出的語言把團隊所做的前沿研究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聯(lián)系起來,闡明光的極限探測技術發(fā)展在提升我國通信能級和保障我國通信安全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盧寶榮以“科學家是怎樣煉成的?”“什么是科學?”“什么是科學研究?”開始了報告,提出科學研究的“三步曲”:像科學家那樣,學會提出問題——建立科學假設——設計與驗證,并對什么是好的科學問題、什么是好的科學假設、如何進行科學實驗設計和驗證進行了案例式講解,對中學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科學思維和指導學生開展科學研究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
“發(fā)展中的大國走向科技強國的過程中,哪些制度和機制需要突破?如何超越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及教育體系?”上海市教委基礎教研室主任王洋以自己在高中開展科學教育的經歷,分享了對普通高中高質量科學教育的思考。他認為,高中在培養(yǎng)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時應注重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包括:創(chuàng)新能力,好奇心、想象力、堅毅品質等必備品格,愛國主義、使命感、責任心、科學精神等價值觀念。在培養(yǎng)路徑上,應摒棄功利化,強化實踐性學習和跨學科學習,在真實場景中學、在探索中學、在應用中學。
當晚,來自徐匯區(qū)教研室、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上海青浦蘭生學校和華東師范大學的5位專家?guī)ьI參訓老師們開展分組研討。在其后兩天的培訓中,主講人將圍繞科技前沿發(fā)展、科學思想方法、科學教育實踐、博物館課程等內容進行分享交流。
本期研修活動,秉承“超越知識、立足前沿,拓寬視野、變革教學”的理念,內容涵蓋科學精神、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實踐等不同主題。上海分會場的培訓,除邀請科學大家主講該領域前沿發(fā)展外,其他主講人均具有面向中小學開展科學教育的豐富經驗;拓寬視野與改變思維相結合,把科學研究與中學教學內容進行銜接,為學員提供多樣化的、利用身邊資源設計科學活動的優(yōu)秀案例和課程設計支架;突出理念引領與行動學習相結合,針對學員的教學設計,組織專家開展分組指導,建立指導-研討-改進的流程,開展“做中學”“研中學”,增進學員對科學教育的理解,提升教育教學的能力。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kevinchanpho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